NEWS新闻中心
天赋和起点更高,能力更强,为什么不是朱荣振?他用3场比赛给了说法
曾几何时,当身高臂长、天赋肉眼可见的朱荣振身披辽宁战袍,在韩德君身边高效“吃饼”、送出封盖时,多少辽篮球迷欣喜若狂,仿佛看到了球队内线未来十年的答案。那个从山东租借而来的大男孩,不仅为大韩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,更用一段飞速成长的时光,为自己赢得了“潜在接班人”的美誉。那时,他的未来似乎一片光明。
然而,故事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。租借期满,回归山东的朱荣振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,机会寥寥,再度归于沉寂。网络上,“希望朱荣振回归辽篮”的呼声与他自己隐约的表态,曾构成一段令人唏嘘的期待。可如今,这扇门似乎已经悄然关闭。原因无他,只因为辽宁男篮的视野里,闯入了一个新的名字——张陈治锋。

于是,一个尖锐的问题便浮出水面:为何天赋更高、起点更亮眼、技术更显成熟的朱荣振,在竞争中,似乎败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?
答案,或许就藏在最近三场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全运热身赛中。张陈治锋用他球场上的行动,掷地有声地给出了一个字的说法——硬!

这个“硬”字,看似简单,却是篮球场上,特别是内线肉搏区域里,最可贵、也最难以伪装的品质。
首先,“硬”在敢于亮剑,无畏强者。
想象一下,当你作为一个年轻内线,对面站着的是早已名震江湖、在NBA和国际赛场上都证明过自己的周琦。那种身高臂展带来的压迫感,足以让许多经验丰富的球员都心生怯意。但张陈治锋是怎么做的?他没有选择躲闪或是敷衍,而是直接挺起胸膛,迎了上去。他敢于在篮下与周琦进行身体对抗,敢于在卡位时寸土不让,甚至能在某些回合中,用扎实的下盘力量和积极的起跳,与周琦形成有效的“硬杠”。这种场面,带给球队的士气鼓舞是无可估量的。它传递出一个信号:无论对手是谁,我都有一战的勇气。
反观朱荣振,他的职业生涯中,最被人诟病的便是球风偏软。在面对强力内线时,他更倾向于利用身高和手感去完成终结,而非通过强硬的身体接触去制造杀伤、博取犯规。这种“避实就虚”的打法,在顺风局或许奏效,但在刺刀见红的季后赛或关键战役中,往往会被无限放大,成为对手重点攻击的软肋。
其次,“硬”在终结能力,能把机会打成“2+1”。

张陈治锋在这几场比赛中,展现出了令人欣喜的篮下强起能力。他接球后不犹豫,起跳坚决,即便有防守人挂在身上,也能保持核心稳定,尽力将球放进篮筐,甚至制造加罚。这种“能打三分就打三分,打不了也要稳稳拿两分”的霸道,是内线得分效率的保障。
而朱荣振的进攻,更多依赖于队友创造的绝对空位或是错位机会。一旦陷入高强度身体接触,他的终结成功率便会大打折扣。他像是一位技巧娴熟的“书生”,能解出复杂的数学题,却难以在泥泞的角斗场中持续搏杀。
最后,“硬”更是一种心态和气质,是球队的“精神氮泵”。

一个“硬”的内线,是球队的防守基石和精神图腾。他的每一个篮板,每一次封盖,每一次强硬的得分,都在为球队注入坚韧的基因。张陈治锋在对阵山东年轻内线群时“打爆”对手的表现,正是这种气质的体现。他不仅是在得分,更是在宣告一种统治力,一种“这片禁区由我守护”的自信。
朱荣振所欠缺的,恰恰是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“硬汉”气质。他的比赛风格总让人觉得温文尔雅,缺少了一丝篮球运动最原始的血性与激情。在辽宁男篮这支强调防守、作风顽强的队伍里,一个不够“硬”的内线,即便天赋再高,也如同一个无法严丝合缝的零件,终究难以成为长期的建队核心。
结论:天赋是天花板,“硬”气是地基。

朱荣振拥有令人艳羡的天花板,他站在那里,就是一道风景。但张陈治锋正在做的,是用自己的“硬”气,一砖一瓦地夯实着地基。篮球终究是一项对抗性的运动,尤其是在CBA和全运赛场上,有时候,一股子“混不吝”的硬气,比那些华丽却脆弱的天赋,更能赢得教练的信任和队友的依赖。
朱荣振的故事令人惋惜,那是一曲关于机遇、环境与个人性格交织的悲歌。而张陈治锋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,他用三场比赛,为自己贴上了最醒目的标签。他的崛起,或许正是在告诉所有年轻球员:在这个舞台上,你可以技术粗糙,可以经验不足,但你必须首先学会——挺直腰杆,硬碰硬! 这,就是最直接、也最有效的竞争法则。


2025-10-2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